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,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,东临什刹海,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,大门坐西朝东,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题写。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,直到1978年6月12日病逝,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。
郭沫若故居的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,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,进了院门往左一拐,首先就能看见一株漂亮的银杏树,这是郭老的“妈妈树”。其实这里满院都能看见银杏树,到了秋天,金黄灿灿的树叶在枝头迎着秋阳散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。1954年的春天,女主人于立群患了重病去外地治疗,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,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,种在大院胡同5号院里。郭老为它起了“妈妈树”这个名字,寓有“孩子们少不了妈妈”的深意,希望妻子顽强地经受住疾病的磨难,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。后来搬家,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现在的四合院里。
中央美术学院司徒兆光教授创作的郭沫若铜像,据介绍郭老生前爱在院子里这样坐着。
进入大门后是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的院落,正房与东西厢房都有檐廊,还有抄手游廊将檐廊衔接起来。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、办公室、卧室,穿过小月季园,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,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。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,展示这位诗人、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、历史、考古、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世界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。
正房是客厅、办公室和卧室,谢绝游人进入,只能隔窗参观,里面的摆设和陈列与郭老生前的一样。
东厢房原为郭沫若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居住,现为展室。
西厢房原为郭沫若的女儿居住,现为展室。
展室展出的郭老生平图片 。
郭老书法
上世纪50-60年代郭老作词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。
郭老和家人的照片 。
1976年初夏郭老在寓所迎候前来看望的邓颖超。
郭沫若故居是一个二进的四合院 ,从正房西侧的耳房可以进入由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里院。
东跨院郭老生前的手稿、图书及资料,郭老生前非常喜欢桥牌,闲暇时光他经常和亲友在这张小方桌上打桥牌。因为小桥的真诚,因为小桥的远道而来,工作人员破例允许小桥拍摄了这张照片。
郭老办公室东边的小门通向卧室,透过玻璃窗郭老卧室的摆设清晰可见,卧室整洁俭朴。装有百纳本的《二十四史》黑色书柜,伴着一张棕绷床,绿格子的床单使小屋里的空气格外宁静。床边摆放着郭沫若常穿的“内联升”圆口布鞋。
出卧室门是一条长廊,沿西侧的耳房进入后院。据介绍,郭老每天起床后都只要在长廊里走上半个小时。
沿着长廊我来回走了一遍,我知道这光亮的地面是在郭老一天天一年年的走动中磨亮的,正是在这踱步之中,思想的火花诞生,智慧的光芒闪耀,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。
这次适逢郭老女儿郭庶英的书法作品在纪念馆展出,而且是最后一天,小桥总是很幸运。
因时间有限,我只能恋恋不舍得离开故居。
雨还在下,雨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缠绵而浪漫的,它让我想起郭老的那首浪漫爱情诗《女神》,“那北国的万里长城,是我对你的挚爱所铸成,那香山遍野的红叶,是被我对你的相思所染红,那长白山上的天湖,是我为你流下的相思泪汇积而成,那源远流长的长江黄河水,是我对你的痴情...... ”
回望郭老的铜像,我再次驻足,在这里我睁大眼睛寻找着金钱买不到的东西,寻找着让思想厚重、让灵魂净化的一切。我知道,当我离开这个院落,我又会再次回到红尘中,但我的心灵会很宁静。
走出故居,忍不住伸出双手抚摸雨滴,任雨点轻轻敲打着脊背,感觉身上隐隐萌动着的新芽颗颗。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会怀念这个雨季,怀念那颗“妈妈树”,怀念方桌上的桥牌,怀念那个长廊......,或许这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理想,或者说我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吧。
人已去,灵魂永在。
评论